称重传感器接线盒作用(请教多只称重传感器接入接线盒内的调试方法)
四个称重传感器配接线盒,万用表如何检测好坏?能单独测试吗?
可以复单独测,1是把各个传感器断开,测线之间的阻值,您可以制看一下合格证上写的值,超出这个范围就坏了。2通电情况下直接测每个传感器的+sig,-sig.加载时有没有知毫伏变化,每个变化是否一致,道差不多就代表是好的
输出电压是测sig+与sig-,数值不一定,你只要看另外几个是否和他接近就行,还有就是加载时候变化是否一致即可,测电阻是exc+与exc-,sig+与sig-,它们两两阻值一般有350380700760,一般不一样,也有一样的但比较少。
你好,我是斯巴拓的技术员,传感器拿下来,万能表测试电阻,地磅称重传感器与普通的zhidao称重传感器一样,检测判断好坏最方便的方法:在断开回接线的情况下,用万用表电阻档测量供电两线间电阻(一般为红黑),看是否为760欧;测量输出信号两线间电阻(一般为绿白),看是否为700欧。如果两者都是则为好,若其答中有一种不是,则为坏,希望能帮到您。
4线式称重传感器怎么跟接线盒连接线颜色是红绿黑白
一、4线式称重传感器与接线盒接线4线式称重传感器的激励(+)接红色线4线式称重传感器的激励(-)接黑色线4线式称重传感器的信号(+)接绿色线4线式称重传感器的信号(-)接白色线二、称重传感器(一)概念称重传感器由组合式S型梁结构及金属箔式应变计构成,具有过载保护装置。测量精度高、温度特性好、工作稳定等优点。广泛用于各种结构的动、静态测量及各种电子称的一次仪表。(二)工作原理1、被称重物或者载重汽车置于秤台上,在重力效用下,秤台将重力传递至弹性体支承,使称重传感器弹性体发生形变,贴附于弹性体应变梁上的应变计桥路失去平衡,输出与重量数据成比例的差分电压信号,经线性放大器将差分电压信号放大。再经A/D转换为数码信号,由仪表的微处理器(CPU)对重量信号进行计算、解码等处理后直接显重量数据。2、是由一个或多个能在受力后产生形变的弹性体,和能感应这个形变量的电阻应变片组成的电桥电路(如惠斯登电桥),以及能把电阻应变片固定粘贴在弹性体上并能传导应变量的粘合剂和保护电子电路的密封胶等三大部分组成测力传感器。简单说,就是应变片贴在弹性体上,当弹性体受力变形时,应变片也变形,同时应变片的电阻值发生变化,以此达到测量的目的。
由于传感知器的关键材料:应变和弹性体各有差异及制造工艺方面的原因,造成各个传感器的数值不一致,主要是灵敏度不一致,通过调节接线盒里面的电位器来使各个传感器的灵敏度接近一致,从而保证整个称体的平衡。调桥压的计算使用方道法:(方便、快捷、省力)内大型电子衡器一般由多只传感器(1-12只)组成,下面以四只传感器组成的衡器为例,介绍计算调试方法。仪表电缆色标说明1-----激励正E+2-----反馈正SEN+3-----激励负E-4-----反馈正SEN-5-----屏蔽6-----信号正容S+7-----信号负S-传感器电缆色标说明红-----激励正E+黑-----激励负E-绿-----信号正S+白-----信号负S-透明---屏蔽
请教多只称重传感器接入接线盒内的调试方法
重传感器的输出,可等效为带内阻的电压源。根据电工学原理,多个带内阻的电压源并联后的输出电压值等于各个电压源输出电压的算术平均值;
所以,并联可以降低一部分传感器性能的差异,同时消除物料在称斗内分布不匀带来的影响。
当然,传感器在输出差异过大时,对称量准确性和传感器性能(寿命)还是会有一定影响的。
调试方法:
1.在静态(无料待机)状态下,测量并记下传感器并联输出值;
2.逐一(卸开三个,保留一个)测量并调整单一传感器的输出,使之与并联输出值尽量一致;
3.若单一传感器的输出偏离并联输出值太多,应对该传感器进行单独测试并考虑更换;
4.若更换传感器,应从“1”开始重新调整。在开始前最好尽量将曾经调整过(如果有的话)的传感器恢复到调整前的状态。(即调整的每一步都应有记录,以便恢复。)
请教多只称重传感器接入接线盒内的调试方法
如题:有4只称重传感器接到一个接线盒内,然后4路信号就变成了一路接到了称重仪表,这4路传感器肯定不会完全一致,我想了解下这4路传感器的信号该怎样进行调节?请各位专家给我指导一...
如题:有4只称重传感器接到一个接线盒内,然后4路信号就变成了一路接到了称重仪表,这4路传感器肯定不会完全一致,我想了解下这4路传感器的信号该怎样进行调节?请各位专家给我指导一下,谢谢了!!
当然,传感器在输出差异过大时,对称量准确性和传感器性能(寿命)还是会有一定影响的。调试方法:在静态(知无料待机)状态下,测量并记下传感器并联输出值;逐一(卸开三个,保留一个)测量并调道整单一传感器的输出,使之与并联输出值尽量一致;若单一传感器的输出偏离并联输出值太多,应对该传感器进行单独测试并考虑专更换;若更换传感器,应从“1”开始重新调整。在开始前最好尽量将曾经调整过(如果有的话)的传感器恢复到调整前的状态。(即调整的每一步都应有记属录,以便恢复。)